车迷网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016|回复: 6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值的一看的汽车科普文章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0-1-26 17:05:09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分享到:  微信微信
收藏收藏
沙发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-26 17:07:48 | 只看该作者
汽车的安全与环保
选择字号: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(← →)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

过去,在日本人们都避免提及汽车安全性。欧美汽车都在积极地研究安全对策,而日本人则坚信“安全驾驶就不会出事故”。

这种想法的错误性通过发生的交通事故也可以看得出来。实际情况不容我们大意,但确实,死者人数年年降低,事故本身的发生次数也趋于减少。对此,或许汽车的安全对策起了很大的作用。汽车的安全对策大致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防范事故发生的积极对策,一种是在事故发生或发生后保护车内人员安全的消极对策。目前为止研究的侧重点让人感觉好像放在了如何减少死者上,今后人们的关注点可能会转向研究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对策上,即所谓的积极对策。
板凳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-26 17:43:19 | 只看该作者
前轮驱动方式的特征:效率高、稳定
选择字号: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(← →)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

以前的乘用车一般都采用前置引擎后轮驱动方式,而现在更多见的是前置引擎前轮驱动方式。前置引擎前轮驱动车如此流行是因为前轮驱动方式效率高,好用。

因为前轮驱动方式的引擎和驱动轮都在汽车前部,所以它能够有效地控制各项设备,增加车内空间。因此最初小型车都喜欢用前轮驱动方式,后来大型车也逐渐开始采用。

开发引擎等主要设备需要大量经费,因此同种引擎常常用于多个车型。前轮驱动方式的引擎置于车身前部,因此很容易派生出其他车型。当主要车型都采用前轮驱动方式后,采用了同样引擎方式的旅行车、面包车等相继诞生,前轮驱动车随之悄然盛行。

在性能方面,采用前轮驱动方式的汽车前部比较重,由前轮驱动汽车,因此直线行驶性能比较优越。而且,前轮驱动方式即使在光滑的路面也能将动力轻易地传送到驱动轮。前置引擎后轮驱动方式在这些方面都比不上前轮驱动方式。

但是前置引擎前轮驱动方式也有缺点。比如,急加速或爬坡时重量都集中到车体后部,这使前轮无法充分传递动力;由于车身前部较重,很容易引起转向不足(难转弯);因为前轮是掌舵轮,转弯时油门踩得太大的话,也可能引造成严重的转向不足。

前轮驱动方式中引擎一般都横排

前轮驱动方式中,引擎一般都面朝汽车的前方横向安置,即所谓的“横排前轮驱动”方式,这种方式由著名的迷你(宝马)率先发明。迷你结构中变速器安装在引擎下方,这种结构采用设计者亚力克·依斯哥尼的名字命名,称为“依斯哥尼型”。与之相比,现在的汽车变速器都安装在引擎旁边,这种方式的设计师是菲亚特的吉阿科萨,所以命名为“吉阿科萨型”。

跑车、高级车多是

前置引擎后轮驱动型

现在前置引擎后轮驱动型车已经完全丧失了主角的宝座,但是在跑车、高级车界,前置引擎后轮驱动车依然占绝对主导地位。

前置引擎前轮驱动方式中,竖排的引擎安装在汽车前部,引擎后边依次安装变速器、驱动轴、差动齿轮。其中变速器后面的部件延伸到了乘座舱,和机械装置集中于前部的前置引擎前轮驱动方式比,前置引擎后轮驱动方式的车内空间比较狭小。

尽管前置引擎后轮驱动有这个缺点,但它的行驶性能非常优秀。首先,和前置引擎前轮驱动方式不同,前置引擎后轮驱动的前轮只负责掌舵,所以轮胎有很强的附着力,提高了车辆的驾驶和转弯性能,而且踩油门时也不会影响方向盘操作。

此外,前置引擎后轮驱动型车的前后重量比较平衡,和前轮驱动方式比,转向不足的问题比较小,拐弯很容易。虽然前置引擎后轮驱动型车的驱动轮上承载的重量比较轻,在积了雪的道路上行驶不方便,但是急加速或爬坡时,后轮上的重量大,这使它能充分发挥牵引作用。再加上后轮只需要传递驱动力就可以,所以它能够将更大的力量传递到路面。

前置引擎后轮驱动车凭借着它容易驾驶、好转弯、动力大等特点在跑车领域得以保留,同时这种特性还适合于追求大动力、行驶舒畅的高级车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前轮驱动方式的弱点得以克服,但注重行驶性能的跑车和高级车依然采用前置引擎后轮驱动方式。

擅长奔跑的动物都是“后轮驱动”

马等擅长奔跑的动物在奔跑时都是后脚蹬地,前脚改变方向。对应到汽车,就是前置引擎后轮驱动方式,前置引擎后轮驱动实际上是很符合理论的一种方式。人们利用汽车不只是为了出行,还为了运送人和物,虽然前置引擎后轮驱动行驶性能突出,它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,因此不是所有的车都采用前置引擎后轮驱动方式。但只关注汽车行驶性能的赛车另当别论,正如有很多采用前轮驱动、四轮驱动等方式的普通汽车,而F1等方程式赛车中只有前置引擎后轮驱动方式赛车。
地板
发表于 2010-1-26 17:58:11 | 只看该作者
动物用后腿驱动,而动力都系后腿,所以对应汽车应是“后置后驱”,前置后驱都系损失部分动力。

原帖由 elvis 于 2010-1-26 17:43 发表
擅长奔跑的动物都是“后轮驱动” 马等擅长奔跑的动物在奔跑时都是后脚蹬地,前脚改变方向。对应到汽车,就是前置引擎后轮驱动方式,前置引擎后轮驱动实际上是很符合理论的一种
地下室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-26 17:58:33 | 只看该作者
轮胎的各个零件
选择字号: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(← →)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

轮胎和路面接触的部分叫胎面,侧面叫胎侧,两者之间的过渡区叫胎肩。胎体由橡胶制成,橡胶圈里面还有胎体、带束层、胎圈钢丝等部件。

胎体构成轮胎的骨架,带束层提高胎面刚性,胎圈钢丝用来加强胎体和轮轴相连的部分。橡胶圈主要由天然的或合成橡胶构成,另外其中还加入了橡胶增强剂炭、增强橡胶弹性和耐久性的硫磺等配合剂。

胎面花纹样式称作胎面类型,和鞋底的花纹一样,它的作用是当车在湿润的路面行走时让水从胎面排出。沟槽的面积越大或者沟纹越深越有利于在湿润路面行驶,但如果是干燥的路面的话,沟槽越少附着力越大,行驶越方便。这两种情况相互矛盾,难以调和。

因此,一般的轮胎尽量调和各种性能,有的针对湿润路面设计,有的则针对干燥路面设计,侧重点各不相同。

现在围绕轮胎比较热的话题是爆胎后也还能行驶的安全轮胎。这种轮胎即使破了也能行驶一段距离,因此可以开到修理厂修理,司机不用立刻亲自修理或换胎。采用安全轮胎后便不必准备备用胎了,这样汽车重量也能减轻,还能节省空间,而且还省得买不太用得着的备用胎。
6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-26 18:01:14 | 只看该作者
铝轮为什么使用铝
选择字号: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(← →)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

汽车的车轮有铁轮和铝轮两种。之所以分为这两种,其主要原因主要有:一为重量,二为价格。

众所周知,铝比铁轻。但是两种材料性质不同,无法将二者进行简单比较。虽然铝罐比铁罐轻得多,但铝罐用手便能捏得变形。当然车轮会设计得足够硬,不会轻易发生这种情况。所以铝轮既强度高又重量轻。

车轮轻意味着缓冲器下的重量轻。打个比方就像铁鞋子换成轻便的运动鞋一样,费的脚力明显减少,舒适度、操作和加速性能也都得到提高。但尽管如此,现在铁轮还被大量使用,其原因跟价格有关。

铝轮的另外一个优点是设计好。在商店里溜一圈就能看出来铝轮比铁轮好看的多。

有的铝轮一个卖10万多日元,它的性能真值这么多钱吗?除了赛车用的特殊车轮,这么贵的铝轮和高级手表一样,主要是品牌和设计值钱。如果不怎么在乎外观的话,铁轮的性能就足够了。

轮胎和车轮一体化的技术?

轮胎自从发明以来就和车轮一起使用。因此有人想把车轮和轮胎造在一起也很正常。曾经使充气轮胎实用化的米其林首次发明了这种特殊车轮 Tweel。这种车轮的橡胶胎面和内芯车毂通过柔软的辐条相连。
7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-26 18:04:39 | 只看该作者
轻踩刹车就可以制动的原因
选择字号: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(← →)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

只要轻踩刹车就可以使一辆重一吨以上、高速行驶的汽车停下来,实现这一功能的是将踏力倍增之后进行传递的刹车增幅器。乘用车广泛使用的是利用大气压的真空制动增幅器。刹车增幅器利用的是气压差。

说起利用气压差人们总会想到东京巨蛋。覆盖整个球场的屋顶膜由28根钢索支撑,但实际上使屋顶膜张开的是气压差。巨蛋内部不断输入空气,因而内部气压比外部气压高0.3%,这0.3%的气压撑起了重量总计400吨的房顶。这个气压差相当于大楼的1层和9层的气压差别,看来空气的力量真是出人意料。

真空制动增幅器的基本构造为两个较大的皮碗正相对着,中间夹着膜。碗内部分为两个小格子,两边气压不同时,膜会被吸向气压低的一方。

这层膜上安装着连接刹车板和制动主缸的传动轴。踩刹车时气压差产生,膜张开来辅助踩踏板的力量。即膜借助气压差帮助刹车。

实际上其工作原理是先通过发动机产生的负压降低两边的气压,踩刹车时大气只流入一侧,同时挤压另一侧。

引擎关闭,制动主缸也关闭

从风门将空气吸入发动机的吸气阶段,发动机吸入空气后气压下降,产生负压。制动增幅器利用这个负压发挥作用,因此引擎关闭后没有了负压,制动增幅器就失去作用了。就比如汽车在行驶中突然熄火时,第一次踩刹车还管用,第二次、第三次踩时便没效果了,当然用力踩的话还车还是可以停下来的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车迷网 ( 粤ICP备10225138号 )

GMT+8, 2025-5-1 23:37 , Processed in 0.021071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
© 2001-2007 车迷网 所有内容 版权所有
网页风格制作: 虫虫 技术支持:智泉